公司首頁 > 新聞動態 > 傳統文化
中國現代建筑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直至目前這段時間的建筑活動,共分為五個時期: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大躍進”和國民經濟調整時期、“設計革命運動”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時期。在計劃時期,在人民滿懷民族自豪的心情大規模建設國家的時候,中國建筑師努力尋求建筑中民族固有的建筑藝術風格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他們從不同的途徑探索了有不同民族和地方色彩的建筑。歸納起來,大體有下述四種形式。
以大屋頂為主要特征的民族形式建筑
這類建筑采用磚石和鋼筋混凝土結構,最上層加設大屋頂。一般建筑為垂直三段作法(基座、墻身、屋頂),大型建筑為水平五段作法(中段為主體,兩旁為兩個側翼和兩個連接部分)。屋頂為鋼結構或木結構,檐口構件有的用混凝土澆成并在表面施加彩畫。這類建筑在某些特定環境中有一定效果,如北京友誼賓館,中部為重檐歇山頂,鋪綠琉璃瓦,用于迎接外賓是適宜的。北京地安門宿舍位于北京中軸線兩側,采用大屋頂有重要的城市景觀意義。但不問具體條件到處建造,以致在全國出現一個被稱為“復古主義”的浪潮,就造成一定浪費和不良影響。
具有少數民族色彩的民族形式建筑
這類建筑以各民族長期形成的典型建筑形象為特征,如蒙族的蒙古包,回族伊斯蘭教的尖圓頂等。實例有北京的中國伊斯蘭教經學院、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的成吉思汗陵、新疆烏魯木齊的人民劇場等。
結合地方和民間傳統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這類建筑利用地方材料,采取民居風格,創造出質樸無華、令人感到親切的形象。上海虹口公園魯迅紀念館和魯迅墓就是以南方民居的白墻、灰瓦、馬頭山墻等形象來表達魯迅質樸的氣質。北京的對外貿易部大樓則采取了北方民居風格,用普通灰磚、灰瓦、卷棚頂、欄桿等簡潔形象來處理大型公共建筑。
結合新型功能等要求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
這類建筑以現代建筑結構和功能為基礎,適當利用了構件形狀和裝飾紋樣以探索民族形式,在本時期內占有很大比重。北京天文館是中國第一座演示天象的建筑,以天象廳球頂為中心的建筑處理,簡練而富有個性。北京建筑工程部大樓高7層,采用磚混結構,古樸雄偉,簡繁得宜。北京首都劇場、北京電報大樓、北京友誼醫院、南京曙光電影院、杭州飯店、蘭州飯店、廣州華僑大廈等均屬這一類型。
思想的解放和對繁榮創作的努力,導致了明顯的多元化傾向。中國建筑工作者經過了曲折的道路,已登上了新的行同時,很多地區開始對中國現代建筑做出了一定的新探索。不少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中國傳統建筑藝術與中國現代建筑相結合的意愿。欲了解更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的相關知識,歡迎登陸中國傳統文化網。
上一篇: 荀子在儒學體系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