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首頁 > 公告通知 > 建筑規劃
7月13日,36氪未來城市科技峰會在上海安莎國際會議中心開幕。本次峰會由36氪攜手Urban Lab城越企業聯盟以及仲量聯行、太古地產、瑞安房地產、嘉民中國等聯盟企業共同舉辦,旨在關注智慧城市下地產科技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在本次峰會中,商業地產巨頭、行業產學研專家、解決方案專家以及專注于TO B領域的投資人等角色圍繞著商業地產數字化轉型策略、城市發展中的技術創新、資本對智慧城市的投資觀察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城市實驗室創建人與執行主任,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龍瀛以“科技創新助推智慧城市建設”為主題發表了演講。他認為,科技在重新定義我們的城市,在利用科技手段優化城市建設的同時,要關注科技的負外部性。因此在當下,我們應當思考未來城市的原型,探索如何趨利避害。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城市實驗室創建人與執行主任,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龍瀛
以下為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北京城市實驗室創建人與執行主任,清華大學生態規劃與綠色建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龍瀛演講實錄,36氪整理編輯:
各位早上好,非常榮幸作為學界的代表和諸位進行探討。
回溯歷史,我們在書上看到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放眼當下,我們正在書寫歷史,正在經歷著第四次科技革命。以史為鑒能夠發現,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對應著不同的城市變化。方才來自商業地產領域的討論也都在思考這樣的變革。
如今誕生了很多新興的科技和顛覆性的手段,比如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等,它們都在重新定義我們的城市。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當下,什么是工作、在哪里工作、和誰一塊工作、做什么樣的工作,和十年前都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十五年前的我走到當下的會場,觀察我們的會議模式以及諸位休閑的方式,我可能會非常的震驚乃至不理解。這正是我們當下考慮的未來城市時可能經歷的。如果十五年之后回顧當下的思考,會發現它具有深刻的意義,這也是我們開展未來城市討論的初衷。
除了IT技術,生物、材料、制造等方面的技術也非常深刻地改變著個人、空間,社會和城市。昨天維珍發射了個人的太空旅行飛船,這就是當下科技非??陀^的反應。還有很多生物方面的技術在發揮作用,比如腦機的接口可能會重塑我們人生而平等還是不平等的最基本模式。如果基本模式都改變了,我們人作為一種社會的原子必然會發生改變,商業地產、住宅地產也會產生相應的變化。
過去一些年,我們實驗室非常關注科技和城市的關系,積累了越來越多城市運行的數據。城市正越來越被當作一個實驗室,我認為,這為地產開發提供了很多迭代的機會,比如莊院士一直在呼吁的“前策劃后評估”,在地產開發中就得到了大規模的應用。
從來沒有這樣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有如此多的領域、行業和學科關注城市。城市計算這一學科,就反映出學界許多學科都在關注城市,思考如何用科技的手段來認識、改變、優化城市。我們如今談到的城市科技,不僅包括交通和社會,還有天文、心理、媒體、土木等等,所以現在城市越來越變得可實驗、可模擬。最近我們和WHO、餓了么在開展合作,評估不同的碘鹽政策對于人行為的影響,例如我們通過平臺能夠洞察 人們行為的改變,以此評估一則呼吁“吃牛排時少放鹽”廣告的效果。這些對地產開發而言有很多可供借鑒的方面。
我們去年和騰訊合作,聯合騰訊云、騰訊研究院發布了未來城市空間的報告WESPACE,展望未來的五年、十年里,城市空間在居住、商業、休閑、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可能性。我們展望未來十年,不是算命模式的展望,而是根據當下和過去十年的變化來推演未來,同時考慮科技發展迭代的模式,呈現未來五年、十年城市功能的可能性。并不是每一種可能性都是向善的,對此我們在報告中也做了額外深入的討論。
城市空間有很多負外部性。當下,個人的屏幕使用時間、交通路線、外出就餐選擇往往是定制化、算法化的,而非個人選擇。所以,未來的社會和世界可能會越來越不平等,這是我個人非常大膽的一個推測,可能只有少數的空間賦予了很大的能量和效能,越來越空間被剩余,在城市層面上更是如此。
那么如果科技不向善,我們要如何來做?是不是可以趨利避害?這個是我們可以考慮的。
如此多的學科關注城市,越來越多的主體關注未來城市開發。讓我非常感慨的是,有一次我和一個煙草商討論,發現煙草商也在致力于打造未來城市,思考在控煙政策下,他們的出口在哪里、資本流向哪里。
政府方面非常關注智慧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國土空間規劃里面提到,規劃師要擁抱未來的科技,考慮科技對人類社會的重塑。大廠也在努力,推出中臺系統,智慧城市的綱要、框架,某某大腦等等,這可能屬于是中國智慧城市的第一個階段。
中國智慧城市一共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平行的模式,即各干各干的??萍脊局铝τ谠谙到y、層面上優化城市發展規劃設計,地產公司則致力于從物資空間上打造城市設計。
第二個階段,我認為是混合的模式,好比茶和奶放在一塊出現了分層。
第三個階段是融合,徹底混在一起,一個奶茶分不出哪里是茶,哪里是奶。
為什么未來城市設計有機會融合呢?我們傳統的城市開發非常關注物質層面的空間干預,后來我們有了更多參與式的設計,在未來我們還要注重空間的創新、科技的圖層。
我認為,未來的科技創新在房地產領域會有很多的應用?,F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思考未來城市的原型。我們看到很多應用的場景,智慧城市、未來城市空間的落地,也調研了世界排名前一百的建筑事務所,這些頭部的建筑事務所在關注未來城市、智慧城市空間上的投影,就是設計、開發到底該怎么做。這反映出商業地產在這個方面的努力,這是國際上的共識,是世界前沿的討論,中國有機會成為這樣的試驗場和先行者。
最后,簡要介紹我們實驗室所做的實踐工作。我們和很多大廠有很多合作,他們提供數據、經費、平臺,我們把城市作為實驗室,提供科技的圖層規劃,比如說一平方公里如何開發。我們最近在和華為合作,致力于空間智能體SpaceGO的落地,我們負責診斷空間存在的問題,提供低成本、快速的解決方案,自動診斷空間中的問題或者評估空間的運行。我們還致力于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的探索,這是最頂層的中國新型城鎮化的主要推手之一,如果在國土空間規劃層面上更多地考量第四次科技革命的顛覆性技術,對于我們延續城市規劃或者拓展傳統的城市規劃的廣度和寬度也是有意義的。
什么是未來?當下就是未來。相比十年之前我們已經處于未來,未來十年的變化應該比我們能看到過去十年的變化更為深刻,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實驗室非常關注城市和科技。未來我們還要創辦一個刊物,致力于從學界層面上予以推動,我們實驗室非常愿意和先行者一同討論。謝謝大家。
上一篇: 住宅建筑規劃設計與人居環境研究
下一篇: 簡談為何中西方建筑規劃差別如此巨大